##EasyReadMore##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位在閩南沿海邊緣,面積3720公頃,是一座以文化、戰役、史蹟保護為主的國家公園。
隨著兩岸情勢改變,金門前線戰地的角色也跟著轉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金門地區由於歷經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戰役,捍衛了臺海的穩定,在近代史有它獨特的角色扮演及歷史意義,為妥善保護此地的戰役史蹟、人文資產以及自然資源,特別在1995年成立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是臺灣第6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範圍涵蓋金門本島中央其西北、西南與東北角局部區域,分別劃分為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島    區等5個區域,約佔大小金門總面積之四分之一。
區內的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特殊的植物生態、豐富的野生動物、保存完整的傳統聚落及戰地遺蹟為主要公園特色,也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遺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人文                                                                             

閩南古風的建築之美
金門是一個海隅小島,過去承襲了攸遠的閩南文化,近代則有僑鄉文化的注入,人文方面保存了許多寶貴而且耐人尋味的資產。這裡的聚落呈現的是小而樸實,又富涵典雅精緻的佈局,馬背、山牆、燕尾脊、中西合璧的洋樓,以及各式各樣的雕鑿裝飾,都饒富趣味典故。
除了聚落、建築之美,金門地區也保留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古蹟,園內共有11處,例如文台寶塔、黃氏酉堂別業、邱良功母節孝坊等等,地方信仰特色的風獅爺也相當有特色。這些明清以來的古蹟文物,不只見證了歷史的興衰轉替,也留存一份人和后土的思古幽情,標記屬於金門的光榮與驕傲。
戰地史蹟最是特別
1949 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後,同年10月25日,共軍集結登陸古寧頭一帶,與國軍正面交鋒,在歷時56小時的驍戰後力克敵犯,史稱「古寧頭大捷」。1958年8月 23日,共軍再度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猛烈砲擊,戰火延續了44天,這就是著名的「823砲戰」,之後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又持續了20年之久,砲戰的落彈量將近百萬發。
長期戰備整備的需要,使得島上的防禦工事齊備,烽火的洗禮,則留下了不可抹滅的痕跡,例如瓊林聚落的地下戰鬥坑道、為了運補開鑿的翟山小艇坑道、大量的反登陸樁及反空降樁、彈痕纍纍的北山洋樓等等。隨著時局改變,戰役相關的史蹟以及戰備的各項軍事設施,都一一劃入了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域,遊客可以循著這些遺蹟,從中領受戰火煙硝下所呈現的歷史面貌。

地形與地質

金門地區地質屬於閩東變質岩帶中段,與鄰近的福建沿海區有相近的岩性特徵,其基底岩層以花崗片麻岩的分佈最為廣泛,局部地區則有混合岩及花崗岩之出露,整體而言,金門本島的地質單純,以瓊林尚義一帶將金門本島分成東西兩半部,東半部明顯地大量出露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是以紅土層為主體。
園區所在之金門和烈嶼係屬副熱帶小型島嶼,地形由老年期波狀丘陵、紅土台地、海岸低地所組成;整體外觀為低矮的台地包圍略為突出於台地之上的花崗岩丘陵,最高點太武山高度僅為253公尺。西半部紅土台地,地面大多保存完整,但是局部因切割而成為惡地形。由於降水型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加上島上溪流缺乏基流量,使得台地面上分佈著乾涸的溪溝,其中部分溝渠是歷史上人類活動之產物。

動物

鳥類密度是全臺之冠                                                       
受到過去戒嚴以及戰地政務的管理保護,金門地區仍保以許多原始的自然景觀。軍管時期為了偽裝及阻絕的需要,在計畫性造林復舊之下,慢慢成就了全島蓊鬱翠綠的風貌,也因此博得了「海上綠色公園」的美譽。
金門的原生植物大約有400多種,少有人為干擾的海岸、濕地,則發展出豐富多樣潮間帶生態,其中以活化石「鱟」最為著名,牠存活在地球上已有3億年了,近年數量大減,是亟需重視的保育動物。
金門更引人注目的是飛翔在天空的嬌客,園內鳥類高達280餘種,密度為全臺之冠,其中鵲鴝、班翡翠等鳥種臺灣並無發現,戴勝、玉頸鴉、蒼翡翠臺灣也很少見,此外,本區亦是遷徙型鳥類過境、度冬的樂園,成群結隊的鸕鷀等候鳥,是金門國家公園冬日的一大特色。
戰火停息之後,彈孔的凹孔是不是還留著煙硝的況味?金門獨有的戰地史蹟,深植在花崗岩的土壤裡,穿透在閔夏古風的建築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門成為保障臺澎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多次的慘烈戰役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蹟,如古寧頭戰場、北山古洋樓、地下坑道、反空降樁、反登陸樁、馬山觀測站及播音站等,戰地風情,讓金門國家公園即使規模小巧,仍特異於其他國家公園。
自然資源方面,鳥類資源豐富,是金門國家公園的另一個寶藏,許多臺灣未見的鳥類,藏身在木麻黃林裡,每年秋季至翌年春末,可見大批候鳥聚集在湖邊棲息覓食,構成一幅愜意的自然圖畫。雖然砲台鐵刺還在,但金門在卸下武甲盾牌之後,在祥和的海風中清理著一彈一孔,煙硝味已慢慢散去,彈如雨下的激烈時代,現已由謐靜的國家公園取代。


資料來源: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645&Itemid=128
圖片來源:http://digital-kinmen.kmnp.gov.tw/files/806-1000-2510,r5-1.ph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6%80%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雪霸國家公園





s5.jpg (6173 個位元組)雪霸國家公園於民國81年7月1日成立,在所有的國家公園當中,可說是較晚成立的一個,是屬於山岳型的國家公園,園區內的自然景觀非常壯麗,空氣清新,森林、高山、溪流、湖泊  皆美,是國人週休2日的好去處。
                                                           

由於雪霸國家公園幅員廣大,氣候上涵蓋暖溫帶、冷溫帶及亞寒帶。雪
霸國家公園年雨量平均為1500─3000公釐,雨季大約為每年的5月到10
月。雪山主脊以北地區,包括大安溪流域及大漢溪上游,主要受西南季
風及颱風豪雨之影響,年雨量約在2500公釐以下。雪山山脊以南,思源
啞口以西的大甲溪流域,年雨量因地形而有顯著偏差。

雪霸國家公園的氣候,受到山區地形及溪流水氣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四
季變化。初春時的春雨及梅雨季,使得山區經常是細雨綿綿,充滿了霧
氣。夏天的時候有颱風的侵襲,以及對流雨的產生。秋天雖是秋高氣爽
,但是如果大陸性冷氣團南下,則氣溫會下降,山區的早晨可看到遍地
白霜,甚至會下雪。寒冬的時候,山區會積雪而造成交通受阻,經常發
生冰雪封山的情況。

山區的白天氣溫的變化也很大,夏天的時候,儘管早上晴空萬里,午後
經常雲霧瀰漫,下雨的機率約有5成以上。夜晚溫度驟降,尤其是3000公
尺以上的地區,氣溫更是在0度左右,在最熱的7月天,亦有零下3.2度的
記錄。


地形

大霸尖山是雪霸國家公園最重要的兩座山之一,位於苗栗縣,風景秀麗,且設施安全完善,是登山熱門路線。到過或看過大霸尖山照片的人,一定會覺得大霸尖山的形狀很特殊,好像一個很大的岩石酒桶,這個岩石酒桶是變質砂岩所構成,地層相當於始新世至漸新世之四稜砂岩,山頂則以厚層變質砂岩為主,此層即白冷層頂部的青山段砂岩。在大霸頂部的砂岩層其位態近乎水平,主要是因此岩層恰位於雪霸背斜的軸部位置,因此位態近水平,而大霸尖山山形呈桶狀之原因,主要受砂岩中節理的發育所控制,於地層平緩疊置之箱型背斜軸部發育形成。
大霸尖山連接在大霸尖山旁邊的是小霸尖山,小霸尖山高度3,418公尺,在大霸尖山西南方約700公尺處,地質構造與成因皆與大霸尖山相同,都是硬質砂岩所構成,受到岩性和節理之控制,發育於地層平緩疊置的箱型背斜軸部,唯其山形規模較小,但卻有另一種孤立挺拔的氣勢,與大霸尖山並立於雪山地疊的北側,是苗栗縣和雪霸國家公園的重要地標




翠池

翠池-夢幻的高山湖泊,終年冰冽不輟的水,是登雪山客心中最特別的湖,位於雪山主峰西稜碎石坡下1公里處,是雪山溪的源頭,海拔3,520公尺,是台灣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也是東南亞最高的清池;翠池長寬不到30公尺,是可愛的小水池,登山客喜歡在她旁邊駐足、拍照、冥想,甚至晚上睡在她的旁邊;池旁倒映的挺拔圓柏令人心醉。






雪山1號圈谷
 雪山1號圈谷位於雪山主峰的東北方,形狀呈長橢圓形,開口朝向東北,長約1,000公尺,最寬處約600公尺。圈谷最低處在長軸的最東北處,海拔高度約3,500公尺,大略位在通往雪山主峰的步道出黑森林處,這裡也是觀看雪山1號圈谷最佳的觀景點,尤其是冰雪覆蓋的冬季。雪山1號圈谷的谷底與兩側山坡都布滿了碎石,與一叢叢玉山杜鵑及成匍匐狀生長的玉山圓柏。這些碎石堆是台灣高山稜頂兩側常見的景觀。雖然某些碎石堆位於岩崖或岩溝(又可稱蝕溝)的坡腳處,但是雪山圈谷內的許多碎石堆,布滿在非岩崖或崖溝坡腳下的坡頂附近。這應該是屬於冰緣區冰風化作用在原地造成岩石崩裂或碎裂的結果,而不是落石型的崩山作用所造成的。至於臺灣的圈谷是否為冰斗地形,仍有許多疑點待地球科學者研究澄清。

雪山2號圈谷雪山2號圈谷位於北稜角正北側,呈橢圓形狀,開口朝北,長約600公尺,寬約400公尺。圈谷最低處海拔高度約3,630公尺,是台灣高度最高的高山圈谷。雪山2號圈谷有比較明顯的長軸陡坡與谷底緩坡的坡剖面轉折點,同時長軸與短軸比也比1號圈谷來的小(2號為 600/400=1.5;1號為1000/600=1.67),這表示2號圈谷的形狀較1號圓潤(楊建夫,1996)。這些地形幾何特性都表示雪山2號圈谷比較像冰斗的形貌。此外,2號圈谷的谷底,有條由北稜角左側稜線延伸而來的小稜線,延伸至谷底形成高約5公尺的小丘,布滿了碎石。鹿野忠雄(1934)認為這是「端堆石堤」,也就是冰河作用的端冰磧。雪山2號圈谷的谷底與兩側坡壁,全都布滿了碎石,這是冰緣區冰風化作用的產物。

青楓
植物                                                        青楓                                                      
本區林相主要可分為造林地、闊葉林及混合林等三大類:


造林地
多為日治時期及戰後的產物,其植物種類包括台灣櫸、柳杉、杉木、二葉松、
五葉松、闊葉樹及竹林等造林地。


闊葉林
組成種類較為複雜,通常依海拔高度分為櫟林帶(Quercus Zone)及楠櫧林帶
(Achilus-Casstanopsis Zone),其結構通常有三至四層。


混合林
夾雜有闊葉樹與落葉樹種,主要有台灣紅榨槭、尖葉槭、青楓、栓皮櫟、台灣
壝楊、檜木、杉木等,草本植物則為五節芒或高山芒。另在區域內亦有棣慕華
鳳仙花及苗栗野豇頭等稀有植物。本區共記錄有596種維管束植物,其中稀有
物資源計有台灣黃杉、叢花百日青、南五味子、山肉桂、土肉桂、鹿皮斑木薑
子、台灣檫樹、台灣蘋果、苗栗野豇豆、捲斗櫟、化香樹、愛玉子、台灣山茶
、紅珠水木、雪山冬青、阿里山風藤、八角蓮、阿里山十大功勞、棣慕華鳳仙
花、黃花鳳仙花、台灣金線蓮、小鹿角蘭、鸛冠蘭、阿里山豆蘭、四季蘭、台
灣春蘭、菅草蘭、金草蘭等28種。


動物
大型哺乳動物
雪見地區大型動物資源豐富,尤其以大安溪與雪山溪匯流口至北坑溪匯流口之間
,尚可見大量而新鮮之長鬃山羊、台灣野豬、台灣山羌、台灣獼猴等動物痕跡,
亦可發現目前野外已少見之台灣水鹿足印。北坑溪古道沿線以台灣野豬、台灣山
羌、台灣獼猴等動物痕跡較多,但在春夏兩季亦有台灣黑熊在此活動。其中,台
灣黑熊為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列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台灣水鹿在野外的族群量亦
極低,長鬃山羊亦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


 鳥類方面
24科63種鳥類,包括10種特有種、33種特有亞種,以及29種保育類鳥類;其中以
屬瀕臨絕種保育類的藍腹鷳和林鵰最為珍貴。全區的前五種優勢鳥分別為冠羽畫
眉、繡眼畫眉、山紅頭、藪鳥以及白耳畫眉。鳥類豐富度以位於北坑溪古道的低
海拔闊葉林型(29種)、雪見遊憩區所在的中海拔成熟林型(30種),以及海拔
約2,000公尺的赤楊-二葉松林型(33種)最高。


兩生爬行類
短吻紅斑吻蝦虎 兩生類4科13種、爬行類6科14種,共計10科27種。其中盤古蟾蜍、面天樹蛙、褐
樹蛙、莫氏樹蛙及斯文豪氏蛙、短肢攀蜥、斯氏攀蜥、台灣草蜥等8個種類屬於台
灣特有種。而褐樹蛙、莫氏樹蛙、梭德氏蛙、台灣草蜥、紅竹蛇、兩傘節及龜殼
花等7種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


魚類                                                
北坑溪在台灣屬高山溪流,許多魚都無法適應這低溫的溪流環 境,故魚類種類較少
。經調查北坑溪魚類計有短吻紅斑吻蝦虎、台灣鏟頷魚等兩種淡水魚類,及拉氏清
溪蟹等淡水蟹一種。北坑溪與大安溪匯流口調查到台灣鏟頷魚、台灣間爬岩鰍、台
灣石魚賓等三種淡水魚類。大安溪梅園段調查到台灣間爬岩鰍、台灣石魚賓、粗首
等三種淡水魚類。在大甲溪的上游七家灣溪,有台灣一級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昆蟲類
全世界昆蟲之分目為32目,而在雪見地區即發現16目之昆蟲種類,佔全部之1/2,可
見本區內蟲相之複雜度。季節性昆蟲種類豐富度調查結果,以夏天昆蟲種類最多,
其次為秋季及春季,再其次為冬季。而本區內之保育種僅發現鞘翅目的擬食蝸步行
蟲、長角大鍬形蟲兩種。雖然本區內保育種類不多,但其他之昆蟲稗種類及複雜度
相當高,包括腐生肉食性、草食性、寄生性及捕食性種類,在生態階層上甚為完整。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AA%E9%9C%B8%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http://travel.kingnet.com.tw/topic/topic/park/sheipa/index.html
http://www.spnp.gov.tw/default.aspx?lang=1
圖片來源:http://travel.kingnet.com.tw/topic/topic/park/sheipa/index.html
http://www.spnp.gov.tw/default.aspx?lang=1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峽谷一景,石灰岩地形

 
太魯閣峽谷殊異的地質構造與現象,植物大多屬於陽性且耐旱的適應石灰岩
地形的植物,在貧瘠環境立足生長的適應石灰岩地形的植物,有著極強的生
命力,種子傳播機制如樟葉槭、台灣蘆竹等是靠風力傳播,桑科榕屬、莢迷
類等藉由鳥類傳播,太魯閣櫟的堅果則由囓齒類動物代為傳播。峽谷地區的
植物世界展現強韌的生命力,掙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與清麗的山水相互
輝映。每逢秋冬時節,蒼翠的山林隨著溫度與溼度的變化,常見的青楓、九芎
、無患子、阿里山千金榆等樹轉為點點黃紅,粧點出太魯閣秋冬的獨特風情,
萬分迷人。峭壁千仞的峽谷地區,可發現台灣獼猴、長鬃山羊、台灣野豬、大
赤鼯鼠、赤腹松鼠等哺乳動物的活動蹤跡,以及烏頭翁、小雨燕、綠繡眼、紫
嘯鶇、頭烏線等約九十種鳥類活動此間,另外,砂卡礑溪谷是溪流動物資源最
豐富的地區,大多數是屬於河海迴游性的物種,如蝦虎科、鱸鰻、台灣絨毛蟹
等,是太魯閣地區終年觀察溪流生態的最佳場域。


由花蓮沿九號省道,經新城至太魯閣,從東西橫貫公路的牌樓進入,處處是美景,花東縱谷的地形,在此展露無遺!驚豔之餘,不僅要讚嘆與感恩:那些開發這條道路的前人,應該更能領會太魯閣的美麗與原始吧!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其高山及峽谷最負盛名,具有雄偉壯麗的山川景色,長春祠、燕子口、九曲洞等峽谷景觀美不勝收,著名的白楊瀑布、清水斷崖展現太魯閣國家公園地形之險峻與地質之奧妙。尤其是中部橫貫公路太魯閣至天祥一帶的立霧溪谷,兩岸全是大理石岩層,可見開發之維艱!     
                                                                         
地形                                                            


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越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台中及南投四個縣分,具有壯麗的大理石深邃峽谷奇景。相較於其他國家公園而言,強烈、明顯的地質作用是太魯閣公園獨具的特色。範圍以立霧溪峽谷、中橫公路沿線及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羊頭山、畢祿山及奇萊連峰等27座。另外,南湖大山群峰也是台灣高山生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年的雪季有4個多月,太魯閣國家公園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兼具人文、自然生態及觀光旅遊等優勢,甚至合歡山更讓位於亞熱帶的台灣,擁有賞雪的美麗景點。

氣候                                    

太魯閣國家公園海拔分佈高度自海平面到3742公尺之高山,受地形、地勢之變化差異,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及氣象萬千的景觀並蘊育豐富的生態資源。
區內的山地地形,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公園內一千公尺處之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七.五度,主要在中橫公路天祥以東一帶;二千公尺處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二.五度,主要在慈恩以東,及立霧溪峽谷區上方之高山。但在合歡山、南湖大山及奇萊連峰一帶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其年平均溫則降為攝氏七.七度,冬季一、二月間溫度多在攝氏零度以下。由於氣溫之垂直變化,高山地區冬天可賞雪,中海拔地區則為夏季避暑勝地。
而地區內年雨量均在二千毫米以上,五百公尺以下之河谷平原,年雨量及雨日都較少,冬季略乾,降雨強度弱。一千公尺至二千公尺山區,冬夏兩季雨量及雨日較多。二千公尺以上之山區,夏季多雨,月平均達三三O毫米。二千五百公尺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合歡山區積雪豐盈,並因濕潤之氣流沿蘭陽溪及立霧溪相匯於此,年雨量達三千五百毫米。本區夏季降水以對流性雷陣雨及颱風所帶來之豪雨為主,六月到九月間,各地月雨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冬季盛行東北季風,掠過海面,沿溪谷吹入,受地形上升後降水,雨量較少,在五O毫米至九O毫米之間。
本區在西南、北側高山地區地勢較高,空氣流通,一般高度超過水氣凝結集中之地帶,年平均相對濕度僅80%;但在合歡山、奇萊山區,因恰遇濕潤氣流沿立霧溪而上,相對濕度較高,達八十五%以上,並形成霜雪。中橫公路恰沿立霧溪通過,因濕潤氣流沿溪谷而上,濕度提高,在碧綠、慈恩以上,常見雲霧瀰漫。
太魯閣國家公園海拔分佈高度自海平面到3742公尺之高山,受地形、地勢之變化差異,
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及氣象萬千的景觀並蘊育豐富的生態資源。
區內的山地地形,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公園內一千公尺處之年平均溫為攝
氏一七.五度,主要在中橫公路天祥以東一帶;二千公尺處年平均溫為攝氏一二.五度
,主要在慈恩以東,及立霧溪峽谷區上方之高山。但在合歡山、南湖大山及奇萊連峰一
帶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其年平均溫則降為攝氏七.七度,冬季一、二月間溫度多
在攝氏零度以下。由於氣溫之垂直變化,高山地區冬天可賞雪,中海拔地區則為夏季避
暑勝地。
而地區內年雨量均在二千毫米以上,五百公尺以下之河谷平原,年雨量及雨日都較少,
冬季略乾,降雨強度弱。一千公尺至二千公尺山區,冬夏兩季雨量及雨日較多。二千公
尺以上之山區,夏季多雨,月平均達三三O毫米。二千五百公尺以上山區,冬季已有降雪
;合歡山區積雪豐盈,並因濕潤之氣流沿蘭陽溪及立霧溪相匯於此,年雨量達三千五百
毫米。本區夏季降水以對流性雷陣雨及颱風所帶來之豪雨為主,六月到九月間,各地月
雨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冬季盛行東北季風,掠過海面,沿溪谷吹入,受地形上升後降水
,雨量較少,在五O毫米至九O毫米之間。
本區在西南、北側高山地區地勢較高,空氣流通,一般高度超過水氣凝結集中之地帶,
年平均相對濕度僅80%;但在合歡山、奇萊山區,因恰遇濕潤氣流沿立霧溪而上,相對濕
度較高,達八十五%以上,並形成霜雪。中橫公路恰沿立霧溪通過,因濕潤氣流沿溪谷而
上,濕度提高,在碧綠、慈恩以上,常見雲霧瀰漫。



植被

高冷的環境很適合高山動植物生存,因此保留了許多特有及罕見的種類,石灰岩植被和高山植物,可說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資源。此區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以植被而言,大致以闊葉林為主。其中太魯閣到天祥、文山一帶,主要為熱帶季風雨林植物;綠水-合流步道上最多森氏菊和狗娃花;長春祠步道沿線可尋訪台灣油點草;蓮花池和梅園-竹村步道適合觀察台灣蘆竹與森氏菊;神秘谷步道上蕨類的山蘇花或生長在石塊上、或滿布闊葉樹枝幹,形成非常特殊的視覺焦點。

動物

台灣獮猴與赤腹松鼠可能是峽谷中最常見到的動物,立霧溪口兩岸台地山壁植物間、白沙橋上方的林木中與蓮花池、神秘谷步道,均為欣賞獮猴地點。而台灣山豬、山羌、山羊、白鼻心、野兔、蛇類等,亦常在峽谷中出現。賞鳥活動也很值得推薦,保守估計,至少有89種鳥類於此活動;山區溪流間最常見到鉛色水鶇、小剪尾和紫嘯鶇,而紅山椒、台灣藍鵲、小捲尾、紅嘴黑鵯、冠羽畫眉、青背山雀、黃腹琉璃鳥等也很常見。沿蓮花池和梅園-竹村步道,可欣賞小彎嘴畫眉、山紅頭、繡眼畫眉、紅山椒等低海拔鳥類;綠水-合流步道以及神秘谷步道亦為賞鳥好去處。賞蝶亦為遊太魯閣時不可錯過的重點,最具代表性的蝶種為台灣特產的曙鳳蝶,每年七、八月,峽谷區內四條步道,包括神秘谷步道、白楊瀑布步道、梅園-竹村、蓮花池步道等,蝶況精采。


資料來源:
http://hualien1314.blog.epochtimes.com/article/show?articleid=21960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3&mm=3&sm=0&page=3
圖片來源: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3&mm=3&sm=0&page=3
http://www.google.com.tw/imgres?q=%E5%A4%AA%E9%AD%AF%E9%96%A3%E5%9C
%8B%E5%AE%B6%E5%85%AC%E5%9C%92&hl=zh-TW&gbv=2&tbm=isch&tbnid=K2vtvoJ
3uuL_QM:&imgrefurl=http://travel.taiwan.net.tw/Tap_TwGuide/tap_twgui
de_02_01.aspx%3Fscenery_no%3DCMSI_%25E5%25A4%25AA%25E9%25AD%25AF%25E
9%2596%25A3%25E5%259C%258B%25E5%25AE%25B6%25E5%2585%25AC%25E5%259C%2
592&docid=dg3HFavom6WAVM&imgurl=http://travel.taiwan.net.tw/pictures
%25255Cimages%25255C%2525E5%2525A4%2525AA%2525E9%2525AD%2525AF%2525E
9%252596%2525A3%2525E5%25259C%25258B%2525E5%2525AE%2525B6%2525E5%252
585%2525AC%2525E5%25259C%252592-5.jpg&w=213&h=214&ei=npa9T9WgJoXNmQX
JgpQY&zoom=1&iact=hc&vpx=677&vpy=472&dur=1219&hovh=171&hovw=170&tx=8
3&ty=76&sig=107642836314717010649&page=1&tbnh=145&tbnw=123&start=0&n
dsp=24&ved=1t:429,r:15,s:0,i:99&biw=1280&bih=813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地區早自日據時期即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地;當時範圍包括七星山、大屯山區及觀音山等地,此計畫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作罷。民國52年,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曾委託台灣省公共工程局,將陽明山公園及鄰近七星山、大屯山、金山、野柳與富貴角等北部濱海地區,合併規劃為「陽明國家公園」,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當時尚無國家公園法而擱置。

大屯火山群
大屯火山群 
直至民國70年,經何應欽將軍之提議,並由有關單位研究推動,於74年正式公告實施陽明山國家公園計劃,並於同年9月16日及翌年3月13日先後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警察隊,積極推展各項經營管理業務。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台北盆地北緣,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嶺,南迨紗帽山南麓,面積約11,455公頃。行政區包括台北市士林、北投部份山區,及台北縣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鄉鎮之山區;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

氣候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

春季2、3月是陽明公園傳統的花季,並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陽明公園管理所,配合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共同規劃花季活動及交通管制措施,時屆,色彩繽紛的各種杜鵑與滿山遍野的緋寒櫻,一掃隆冬的陰霾、單調,而將大地粧點得分外動人。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吹拂下,午後偶有雷陣雨,霧雨初晴時,山區常可見「虹橋跨立山谷」的景緻,使雨後的陽明山更加亮眼。

當秋季來臨的10月份,白背芒形成一片隨風搖曳的花海;稍晚,楓紅點綴枝頭,樹葉片片金黃,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冬季時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陽明山區經常寒風細雨,低溫高濕,雲霧瀰漫,別具一番景緻;若遇強烈寒流來襲,七星山、竹子山、大屯山一帶偶可見白雪紛飛,成為瑞雪覆蓋的銀白世界。


植物

本區維管束植物種類含部份栽培的馴化種多達1,359種。整體植物社會受火山地質及東北季風之影響深遠,冬半季的低溫、高濕特質,造成部份原本棲生於2,000公尺中海拔的植物,如台灣龍膽、昆欄樹在此有海拔分佈的「北降現象」。

紅星杜鵑
紅星杜鵑 
本區植物景觀大致可分為水生、草原及森林植被三大類:
水生植被以火口沼澤地、貯水池為主要分佈區,而以水毛花、針藺、荸薺、燈心草等較為常見,「台灣水韭」更為台灣特有種,且僅生存於本區的七星山東坡。

包籜矢竹及白背芒為本區草原景觀之主要植被,廣見於600公尺以上地區。

森林植被則以樟科植物為優勢種,如紅楠、大葉楠等,其他如楊桐、昆欄樹、墨點櫻桃亦極為常見,人工造林樹種則以相思樹、柳杉、楓香、黑松、琉球松等數量較多。隨著季節的更迭,本區的植物亦會更換多變的外衣,值得您慢慢品味。

動物

陽明山國家公園多樣的地形及繁茂的植被,提供了各種動物絕佳的覓食、活動和棲息場所,進而孕育了豐富的動物群聚。

根據調查,目前園區至少有哺乳動物30種,鳥類122種,兩棲類 21種、爬蟲類53種、魚類22種、蝶類168種,以及其他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數千種。

本區的中型哺乳動物以赤腹松鼠、台灣野兔、鼬獾及台灣獼猴族群數量較多,白鼻心、穿山甲與麝香貓僅偶可見之,而台灣獼猴與台灣小葉鼻蝠更是台灣特有種。
台灣藍鵲
台灣藍鵲 

以鳥類來說,除低海拔常見的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竹雞和五色鳥等優勢鳥種外;少見的台灣特有種-台灣藍鵲於區內不難見到。每年秋季的10月及春季的3月,因為候鳥過境的關係,是本區鳥種最豐富的月份,尤以白腹鶇最為易見;屬夏候鳥的家燕在每年的4月至9月,則常見於冷水坑、小油坑地區。

在兩棲類中,以台北樹蛙、澤蛙、長腳赤蛙、盤古蟾蜍等族群量較大。爬蟲類中,則以黃口攀蜥、印度蜓蜥、麗紋石龍子、赤尾青竹絲、花浪蛇、紅斑蛇及青蛇等較為常見。

陽明山地區每屆春、夏季之5月至8月,常見炫麗斑斕的蝶群出現在不同類型的環境,尤其各山頂草原區之青斑蝶類,更常成百上千地隨著氣流日日重覆上演著群蝶飛舞的壯觀景象;除了斑蝶類外,引人注目的鳳蝶在本區內亦有多量分佈,而以大鳳蝶、大紅紋鳳蝶、烏鴉鳳蝶和黑鳳蝶較為易見。夏日的蟬、秋夜的螽斯和其他數以千計的昆蟲,更豐富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

歷史與人文

陽明山原名「草山」,其時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清光緒20年,「草山莊」隸屬淡水廳芝蘭堡,日據時期屬台北縣、台北市。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8年成立「草山管理局」,民國39年,因應地方人士建議,為紀念明代哲學大家王陽明,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5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時,本區部份劃入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名仍沿用至今。

早期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因此,硫磺礦產甚豐的陽明山區發展史乃併隨硫磺的開採而展開。據記載,明時,商人即以瑪瑙、手鐲等物品和本區原住民換取硫磺。清康熙年間,探險家郁永河曾渡海來台採訪硫磺產地,足跡達北投行義路、陽投公路紗帽橋間之大磺嘴硫氣孔區;康熙以至同治,因恐民間私製火藥,曾下令嚴禁私採,甚至定期燒山,對私採者課以重刑,直至光緒年間,劉銘傳上奏,硫磺開採改為官辦,才再度開禁。

採硫開禁後,七星山一帶成為主要產硫中心,漢人亦因此逐漸北移,進而開發大屯山山腳及其周圍。除此,客家人、福建泉、漳二州人民先後進入本區,闢茶園、種蔬果,農業活動因此興盛。

日據時代,日人在此廣植黑松、相思樹、楓香等,並開闢溫泉,興建公共溫泉浴室,為本區初現觀光資源利用之始。

今日,陽明山區的傳統農業活動已趨沒落,代之而起的是極具產業觀光功能的花卉栽培等精緻農業。

地形

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構造多屬安山岩,外型特殊的錐狀或鐘狀火山體、爆裂口、火山口和火口湖,構成本區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

本區噴氣孔與溫泉主要分佈於北投至金山間之「金山斷層」週邊。它們的形成,在於地表水下滲地底,被地下熱源加熱後,再由地殼裂隙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活動的特殊景觀。區內的大油坑、小油坑、馬槽、大磺嘴等地,都可見到強烈的噴氣孔活動;而分佈於園區內的多處溫泉區,更早已遠近馳名。

除上述火山及地熱活動等景觀外,園區內特殊的礦床、岩層、壯觀的瀑布,及呈放射狀向四方奔瀉的溪流,亦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重要的景觀資源。


資料,圖片來源:http://www.ymsnp.gov.tw/nweb/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Itemid=231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以山為名,因山而峻秀,範圍內含括全台三分之一的名山。有傲視東北亞的 玉山,中央山脈之最的秀姑巒山,十峻之尊的玉山東峰,南臺首嶽的關山及東臺第一霸的新康 山等。這些山高低有別,形容互異,卻又各擅勝場,全是登山者之最愛。
玉山山塊因歐亞、菲律賓板塊相擠撞而高隆,主稜脈略呈十字形,南北長而東西短,十字 之交點即為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
日人治台,以其高過日本富士聖山因而聲名大噪,登山 者絡繹於途,至今仍不減。 從西南向眺,玉山尖峭崢嶸;由東北向觀,則雍容華貴;帝王之相 ,名實相符,不失第一風範。
襯顯主峰者為東、南、西、北諸峰。 東峰高3869公尺,北壁陡立千仞,望之儼然,因而被 尊為十峻之首。南峰山頂尖銳,為黑色頁岩所構成,遠望嵯峨突兀,猙獰可怖,險峻可比美東 峰。西山林木森森,雖列為百岳,但宜親易近,上有日人留存之山神祠,業經玉山國家公園管 理處整建一新;當夕日西斜,雲環霧繞之時,頗能讓人遺世忘憂。北峰稜長而緩,山頂雙頭并 立,望如駝峰,有台灣最高之建物,為中央氣象局之測候所,紅牆朱瓦,若深山古剎,益增靈秀。

氣候                          氣候

台灣位處亞熱帶,玉山國家公園居台灣中央地帶,海拔由東部拉庫拉庫溪谷 之300 公尺,至
玉山主峰之3952公尺,因此本區氣溫隨著海拔之差異,變化極大 。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區,
年平均溫為攝氏5度,雪期由十二月至翌年四月,惟 降雪日不多;而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
,年平均溫為攝氏10度,能否降雪,則視 當年冷氣團南下頻率、強度及濕度等因素而定。


本區雨量豐沛,年雨量3000至4700毫米,雨季較集中於五至九月,因此每年 十至十二月的乾
季是較適合登山的季節,到了一至三月高山多積深雪,若無良好 的裝備及雪攀技能,則難登
臨,且易生意外。 國家公園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一年四季氣象分明,春芽嫩綠、夏花遍
野 、秋葉火紅、冬雪皓皓,而雲霧的變化、朝曦夕暉,更是變化萬千。這些自然景 緻的變化
,也是吸引人們前來旅遊、登山的主因之一。

植被                             

〔高山寒原〕
寒原是植物生存環境的極限,僅出現於地球高緯度或高山森林界線與雪線之間,分別稱 為極
地寒原及高山寒原。高山寒原分布於玉山國家公園區內之玉山山塊,及中央山脈之馬博 拉斯
山、秀姑巒山、關山等3600公尺以上的地區。這些地區每年冬雪長達四個月,風強土薄 ,岩
屑貧瘠,因此植物生存不易,必有特殊機能才能歷經千年環境考驗而不滅絕。木本植物 多匍
匐生長,多年生草本植物則以地下根、莖過冬,苔蘚、地衣到處繁生。植物組成單純, 植株
低矮,並成塊狀叢生,但花大而鮮艷,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 此區寒原植物又可細分為
兩種植物群落。在寒原下部與森林界線鄰接處,玉山圓柏、玉 山杜鵑等木本植物因受強風重
雪影響,多為匍匐狀灌叢,稱為矮盤灌叢;而近稜線處則是開 放式的草本群落或裸地。而不
論是木本還是草本,都僅能利用一年的春、夏、秋完成開花結 種的使命;這些植物在冬雪溶
解後,吸取雪水,迅速生長、開花、結子,並儲備營養於地下 莖、根,以便安度隆冬。每年
六月至八月是本區的花季,九至十一月是熟果期,這些果實剛 好供給野生動物避冬的佳餚、
儲糧,而野生動物亦協助這些植物傳播種子,這是自然界奧妙 的現象與法則。


〔森林〕
在寒原植物的下方,是廣大的森林,乃國家公園植物的寶庫。因為森林的形成與土壤、 雨量及
氣溫等條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國家公園區內雨量豐沛,雖有乾濕季之分,但乾季時 仍有相當
的降雨,且濕度極高,因此形成面積廣大的森林,並依海拔高度,區分為亞高山針 葉樹林、冷
溫帶山地針葉樹林、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暖溫帶雨林及熱帶雨林等五種群系。
〔亞高山針葉樹林〕
高山寒原下方至3000公尺的樹木多為常綠樹,是亞高山針葉樹林分布的區域。本區的林 木在森
林界線附近常呈散生狀,爾後才逐漸形成密林。此帶的土壤發育較高山寒原良好,但 因坡度陡
斜,又受強風暴雨侵蝕,故裸石仍多,但也有避風坡緩的谷地,環境陰濕。這兩種 乾燥、陰濕
的環境,分別形成了玉山圓柏林與冷杉林兩種植物群落。 玉山圓柏林分布於玉山、秀姑巒山之
下部谷地中。玉山圓柏又名香青,在寒原地區呈匍 匐生長,但在此區則高大挺拔,這是因為生
育環境較佳的緣故,而林下則仍多是陰濕性的高 山寒原草類。玉山圓柏林的下部是冷杉林;冷
杉多為同齡木,陰坡比陽坡高大,林下除遍布 高及人頭的玉山箭竹外,尚有杜鵑、高山薔薇等
灌木,而濕潤處則遍生苔蘚及卷柏。


〔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
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分布於海拔2500至3000公尺之間,處冷杉林的下方。本區降雨量充 足而全
年濕潤,但因生育地多在山的上部或近山脊處,受強風吹襲、土壤乾燥,生長環境仍 非良好,
而氣候冷涼更是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子。 此帶森林以鐵杉林及雲杉林為主。鐵杉多生長於陽
坡或近山脊之較乾旱的地區;雲杉則 長在陰坡或陰濕的谷地;而濕度適中處,則兩樹種常混交
,但通常是各自形成純林。不論是 鐵杉林或是雲杉林,兩者結構及伴生的植物相似,僅具一層
優勢種之樹冠,林下伴生灌木及草類。


〔白木林與草原〕
在冷杉林、鐵杉林分布區內,常可見到大面積的玉山箭竹、高山芒草坡,這是因火燒或 原始林
木遭砍伐後的結果,著名的八通關草原、鹿林山草坡地均是。此情況若為森林火災, 樹木被燒
死後,由於此區氣溫低冷,樹幹不易腐化倒下,常變成白木林,如玉山西峰白木林 ;而林下箭
竹則以地下莖避火,因此能比其它草類更迅速的萌芽,逐漸繁生,而統治整個火 燒跡地,變成
草原。此類植被由於沒有上層林冠的鬱閉,土壤極易被沖刷,以致岩石裸露。 而這種半開放式
的群落,附近若有種子來源,並且不再遭受週期性火災,就可以逐漸恢復為 森林,此即植被演
替。
〔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
在冷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的下方至1200公尺間,是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這地區是針葉樹 與闊葉
樹的交接帶,也是台灣雨量最多的地區,大氣濕度極高,故又稱霧林。由於氣候溫和 、濕潤,
生育環境較有利闊葉樹的發育,因此在海拔2200公尺以下,濕度中庸、坡度平緩、 土壤肥沃的
地區,常已演替為闊葉林。 台灣紅檜、扁柏、臺灣杉、紅豆杉等珍貴木均生育於此,因此原始
林木大部分遭砍伐利 用,而代之以柳杉等人工林,或再復植紅檜幼木,而若未造林或造林失敗
,則變為草生地, 或演替成赤楊林、松林。

〔暖溫帶雨林〕
暖溫帶雨林與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分布區域相當,但分布之上限較低。所謂雨林乃指落 葉樹與
常綠樹混交的群落,為暖溫帶及亞熱帶降雨量多而平均之地區的一種闊葉樹群落,由 於具落葉
樹,故冬夏景緻富變化。 暖溫帶雨林分布於玉山國家公園2100公尺至 900公尺間,以樟科及殼
斗科的植物最多。結構可分四層,藤本及著生植物甚多,而陰濕的樹幹都為苔鮮、蕨類所包被
。惟因分布海拔 低,原始群落已不多見,而由人工林之杉木或桂竹林、孟宗竹林所取代,或散
生胡桃、赤楊 山黃麻等先驅植物。

〔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是玉山國家公園分布海拔最低的植物群落,僅分布於東部拉庫拉庫溪谷之 900 公尺以
下之地區。此區氣候高溫而多雨,大部分由常綠闊葉樹組成,偶有落葉樹散生,林內 藤蔓及著
生植物繁生,並具板根及幹生花的植物。 熱帶雨林分布地之地區,目前多已開發,發育良好之
原始雨林在台灣非常稀少,玉山國 家公園東部由於開發較緩,因此得以保留些許。而由卓麓至
瓦拉米間之步道兩旁,清領末期以來即有人跡,因此大都已受干擾,以雨林之次生林,或芒草
、茅草、莎草、菊科之草地期或灌 木期為多。

動物                                   動物                          

在這個平均海拔2500公尺的範圍內,它幾乎孕育了台灣所有分布於低、中、高海拔的動物。
在1985年,此處剛成為國家公園時,動物資源並不豐富,那是因為長期、無限制受到文明 干擾
的結果。
今天,當再對某些稀有種類進行族群評估時,很高興地發現牠們增加了。
當人們 在林道、步道上看著帝雉小心翼翼地沿著道路漫步時,或是在小水塘畔的泥濘地上,仔細
研究 、分辨那些是水鹿、那些是山羌的腳印時,那喜悅、那感動,絕非於都市紅塵中,觀賞籠中
鳥 、欄中獸,或懷抱寵物所能體會到的。
為使這種情景,有更多的機會,令更多的人喜悅、感動 ,讓大家一起把垃圾帶下山、健行登山時
不喧嘩、行走時不聽收錄音機、不信手捻摘野花、野 草,更要不吃野珍稀品吧!
任何的海拔、任何的林相,所能提供給動物的棲息環境都不一樣,當然住客也各不相同。 有人說
,森林砍掉了沒關係,其他地方還有;或許還有同樣的森林,但由於氣溫、濕度、食物 鏈的關係
,並不一定適合同樣的動物生存。因此經營野生動物的最佳方式是零干擾,讓他們自 由自在地、
自主地生老病死。
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下,物種因競爭而淘汰,甚至 使整個族群面臨滅絕,這是很多
人難以想像的。 在生態環境仍保存相當良好的國家公園深處,近來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黑熊活動跡
象,當這 個消息傳出之後,多數人的反應是:「趕快追打,不然那天傷到人怎麼辦﹖」但如果站
在「萬 物皆有生存權」的立場,我們似乎不應該這麼的人本主義,世界是屬於所有的生物的,而
非僅 屬於人類一種動物的;黑熊在遠古時代就來到這美麗的寶島,如今卻只能委屈地在極小的地
區 苟延殘存,人又何必趕盡殺絕,就讓牠們在國家公園裡自在地生息吧!毛毛蟲予人的感覺和蛇
差不多,但牠們可能是蝴蝶的化身,牠們羽化的過程,可謂烏鴉變 鳳凰。每年三至五月,當中、
低海拔的冇骨消綻放遍野的白花時,就會出現成群的大紅紋鳳蝶 、紅緣黃小灰蝶、紅鐮紋蛺蝶,
馬不停蹄地在那聚繖花序上飛躍、佇足,此景況在國家公園的 東埔可以看到。
而每年盛暑,曙鳳蝶則活躍於海拔約2000公尺的地區,那深濃的桃紅色羽翅是 最佳的身分證明。
另外,有一種於翅端有二排圓形紅斑的雙環鳳蝶,在陽光下蝶翅會閃爍綠色 的光澤,從盛夏到初
秋、從中海拔至高海拔的某些特定地方,可一瞅牠的倩影。其實,不論在何時或是何處,只要善
用五官,就能得到來自大自然的訊息,獲得意想不到 的喜悅,感覺世界仍是那麼可愛。
在3500公尺以下的森林陰濕處,若小心的翻開石塊,可能會發現下面躲著一 隻形體極像壁處的小
生命,牠就是山椒魚,是台灣相當珍貴的有尾兩棲動物,和中國的娃娃魚是親戚。這類動物在145
萬年前的侏羅紀地質年代時期即出現在地球上,是台灣曾歷經冰河時 期的證據之一,牠若滅絕了
,後人考據台灣的地質史時就更難了。
屬於爬蟲的蛇是很多人不喜歡,甚至懼怕的動物,甚實台灣的蛇類很少主動攻擊人,通常 是人不
小心踩到、侵犯牠,基於防衛牠們才咬人,不過由於牠們具有補身的傳奇,數量反而越 來越少。
國家公園區內有幾種較特殊的蛇,其一是菊池氏龜殼花,牠身子短而肥,全身鐵灰色 ,在少有蛇
類出現的高海拔不難看到,當遇見時請別害怕,更不要打或抓,只需小心繞行而過 即可。
另外一種數量原本就少的高砂蛇,若有幸碰到牠,除了珍惜外,請告訴玉山國家公園的人員,以便
對這種蛇作記錄與研究。蛇類是高山鼠類的剋星,能抑制林木鼠害,亦是大型肉食 、雜食動物的
食物,因此讓一條蛇活命不只是不殺生的功德而已,亦能造福整個生態系。

資料來源:
http://www.ysnp.gov.tw/
圖片來源:http://www.ysnp.gov.tw/
http://www.google.com.tw/imgres?um=1&hl=zh-TW&sa=N&tbm=isch&tbnid=LFQxpF8QDbtOWM:&imgrefurl
=http://www.epochtw.com/10/2/1/131669.htm&docid=JKXki-abagVNsM&imgurl=http://images.epochtw.
com/20100201/a2-1.jpg&w=3872&h=2592&ei=FA69T4HzLK6aiAepuajMDw&zoom=1&iact=hc&vpx=271&vpy=47&
dur=4346&hovh=184&hovw=275&tx=149&ty=116&sig=100708703343367620039&page=3&tbnh=133&tbnw=172&
start=48&ndsp=26&ved=1t:429,r:13,s:48,i:201&biw=1366&bih=589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南部,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面積共33,289.595公頃,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其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西鄰臺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台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
墾丁國家公園最具特色的海岸線,一向是國人最愛的旅遊聖地,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使陸地與海洋深入交融,造就本區奇特的地理景觀,海面下的世界更是絢麗繽紛,種類繁多的魚種、多采多姿的珊瑚更是代表特色。生態方面,熱帶氣候蘊育出富有生命力的熱帶、海濱植物,每年秋冬眾多的過境候鳥,也讓這裡成為著名賞鳥聖地。此外,此區發現多處史前遺跡與原住民文化遺址,更是本區無價的人文資產。

            地形



rock
墾丁國家公園之地形景觀優美,概估可分為東西兩部份,中間隔以狹長而南北延伸之恒春縱谷平原,西岸以臨海珊瑚礁斷崖地形為主,海崖遍佈裙狀珊瑚礁,北部大多為山區。在南北向延伸的斷層縱谷平原內,有一潭面廣闊的龍鑾潭,平原以東有隆起的珊瑚礁台地與石灰岩洞穴景觀。台地東面有風吹砂的砂河、陷穴、鐘乳石等小地形景觀。 故從地形、地質景觀而言,墾丁國家公園為一變化多而內容豐富之地區,全區特殊地形景觀,可分為以下九類:

《砂灘海岸》分佈於沿海之白砂、南灣、墾丁、小灣、砂島及風吹砂等地區
《裙狀珊瑚礁》分佈於西海岸及鵝鑾鼻海岸沿岸地區
《岩石海岸》分佈於佳樂水以北之東海岸地區,以佳樂水之砂岩海岸最為著名
《石灰岩台地》分佈於沿海裙礁海岸之上側,例如大平頂、關山巖、貓鼻頭、社頂、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台地等區
《孤立山峰》主要有門馬羅山、大山母山、大尖石山、小尖石山、青蛙石等墾丁層上之外來岩塊
《崩崖景觀》分佈於貓鼻頭及鵝鑾鼻至風吹砂的東側海岸
《河口景觀》主要為保力溪及港口溪的出海口處
《河流及湖泊景觀》包括港口溪、龍鑾潭等地
《山間盆地景觀》分佈南仁山附近地區

氣候
plant2
墾丁國家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3度,夏季漫長,冬季不甚明顯 。年降雨量約2200mm,雨季集中於五月至十月,乾季由十一月至翌年四月 ;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則東北季風盛行,俗稱「落山風」。由於氣候特殊及地形變化多端,使本區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生態相。
植被
本區內的自然植被,分為海岸植物群落及山地植物群落兩大類:

《海岸植物群落》
◎珊瑚礁植物帶:本區有臺灣本島最大面積的臨海珊瑚礁植物帶,以灌木狀之水芫花代表。
◎草本植物帶:通常緊鄰臨海珊瑚礁,而分佈在砂地或砂丘上,以馬鞍藤及海埔姜為主要植物。
◎灌木植物帶:植物樹及分支均低矮,且為匍匐狀,故常在草本植物形成一道天然的防風牆,以林投及草海桐為主,也常見白水木、黃槿等小喬木。
◎海岸林植物帶:曾分佈於南灣至鵝鑾鼻一帶海岸,目前因人類的墾植,只餘船帆石至香蕉灣一帶倖存。此類植物以棋盤腳樹及蓮葉桐為代表種,最大特色在於其種子或果實得藉海流傳播,且能在離海極近的土地上萌芽並發育成林。

《山地植物群落》
◎水生濕地植物帶:分佈水埤、溝渠及廢耕水田,以螢蘭、野荸薺、李氏禾為主。
◎草原植物帶:大多係焚燒及放牧之產物。以印度鴨嘴草為主,分佈在南仁山盆地四周之低矮丘陵。
◎灌叢植物帶:分佈在東向或東北向坡面之迎風地區,一般在坡度較陡之低矮丘陵,以大頭茶、恆春楊梅、虎皮楠、恆春石斑木為主。
◎森林植物帶:植物群最為複雜,也最原始性,尤其在一些以殼斗科為主之植群,在臺灣本島僅見於本地。並有罕見之莎草蕨、野生蝴蝶蘭等珍稀植物。

國家公園內有如大自然之博物館,本區內有數處代表性之植物區,十分珍貴, 極需妥善保護其自然繁殖。例如:
◎南仁山區季風林:因受季風及雨量季節性的影響,其森林形相為臺灣本島所僅見,是目前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林,原生維管束植物約有1234種, 約佔臺灣本島維管束植物之30%。
◎船帆石至香蕉灣海岸林:為台灣目前僅存的完整海岸森林,可以看到海岸植被的各種不同演替過程,己被劃入生態保護區,予以妥善保護。
◎墾丁森林遊樂區之原始林:為台灣僅見高位珊瑚礁植物,熱帶雨林及 季風林植群之混成林,尤其是榕樹類植物之不定根到處伸展,交雜於珊 瑚礁上,形成垂榕景觀,蔚為一大特色。

由於墾丁國家公園豐碩的植物相,正如一座植物樣本寶庫,需要我們的愛護,讓它永遠保存自然狀態,並確保其生態系之穩定性及異雜性,以供世代人類還能研究及欣賞。

候鳥
由於墾丁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過境此區的候鳥種類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秋冬之際南下避寒的伯勞與灰面鷲,灰面鷲到達墾丁的時間常於十月十日前後,故又稱「國慶鳥」。 此外,墾丁北區的龍鑾潭也是境內水鳥聚集的地點,包括雁鴨與鷸鴴科鳥類均可發現。國家公園在此處設立龍鑾潭自然中心,擁有賞鳥的專業設施。
右圖為魚鷹、隼形目中的鶚科,在龍鑾潭上空,每年冬季可見其捕捉魚類的特技表演,若發現魚類,確定目標後即縮雙翼,以45~ 90度角度俯衝入水中獵捕,而攜帶至樹上啄食。趾爪長有力,銳利呈鉤狀。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2%BE%E4%B8%81%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http://www.ktnp.gov.tw/cht/index.aspx
圖片來源:
http://www.google.com.tw/imgres?um=1&hl=zh-TW&sa=N&tbm=isch&tbnid=ZZOMzLoYwouQzM:&imgrefurl=http://www.flickriver.com/photos/goldentime/tags/%25E5%25A2%25BE%25E4%25B8%2581%25E5%259C%258B%25E5%25AE%25B6%25E5%2585%25AC%25E5%259C%2592/&docid=sviFpfbMu-x7fM&imgurl=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48/3892389943_ace0d457fb.jpg&w=500&h=332&ei=ewe9T_juN8yUmQW9yugd&zoom=1&iact=hc&vpx=618&vpy=195&dur=242&hovh=183&hovw=276&tx=95&ty=126&sig=100708703343367620039&page=4&tbnh=126&tbnw=179&start=72&ndsp=24&ved=1t:429,r:3,s:72,i:232&biw=1366&bih=589
http://www.ktnp.gov.tw/cht/index.aspx